华师大BBS菁菁校园 → “老”有所依--沪上居民长期护理模式的调查及研究
查看完整版本:“老”有所依--沪上居民长期护理模式的调查及研究
2010/1/25 20:18:16

“老”有所依--沪上居民长期护理模式的调查及研究
---中青年人对于长期护理模式及保险的看法
对于上海市中青年对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的看法的调查,我们采用了实地发放问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使之更有针对性。2014年8月28日12时,我们一行人来到上海市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之后我们使用问卷星在网上发布问卷。被调查者基本配合采访,所填内容较为属实,因此以下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依据性。
将两种来源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 共有210人参与调查,其中男性为113人,女性为97人,二者比例均衡。因为我们的调查对象为中青年人,所以被调查者的年龄处于23-50岁,大多数人是夫妇俩同住、与子女同住或与父母同住,少数人处于独居状态。由于保险费用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我们还设计了月均收入这一问题。有38.09%的人月均收入为1500-3000元,20.63%的人月均收入为3000-5000元,达到5000-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人分别占28.57%和12.7%。在所有样本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希望按一定的工资比例进行护理保险缴费,而且期待的比例大多为3%-7%,剩余的人同意按固定金额缴费,最好为300-700元。在满足什么条件可以享受该保险的福利的问题上,三种答案平分秋色,分别是缴费达一定年限,达到一定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但很多人都支持以实际费用给付的方式来享受福利,有57.14%的人会选择专业的保险公司管理这笔资金。
为了使数据分析更加合理,我们还采用了交叉分析的方法,以月均收入为自变量,可看出它对一些回答的影响:
1. 月收入少于5000元的人选择固定工资比例的方式缴费占绝大多数,说明他们觉得如果按固定金额,会使他们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而按比例缴费则可以量力而行,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享受保险。对于月收入为5000-10000,以及高于10000的人来说,固定金额则是最佳的方式,因为高收入可以保证他们拿出一大部分的保险金,使其在需要护理时得到最优质的服务,但他们对保险的愿付金额有一定的限度,若按工资比例,则占用了做其他投资的资金,是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对于低收入人群,可采取固定工资比例的保险缴费模式,对于高收入人群则设置较高的但合理的保险费。每位参保人员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但应该根据金额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服务等级。
2. 工资低的人有一部分不愿意购买这种保险,除了经济负担的原因之外,大多数人对保险信任度不高,并且认为自己已经有医保不需要保险。
现阶段上海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如下

自2014年新办法试行以来,居民医保筹资缴费标准不变,报销比例提高。从数据上看,大家认为“医保已经足够,买长期护理保险做什么”的想法的确是无可厚非的。购买医保,获得报销的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但大家在无形中忽视了一点,医保是针对医疗费用的,而护理保险是针对护理的,两者互不干涉,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并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仍停留在表层,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如果只是加大宣传的力度而不照顾到受众的感受,照搬照抄国外成功案例而不考虑国内情况,将毫无意义。
3.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参与者提出“保证免费修理老旧护理器械”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在践行护理保险所规定的义务时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要把它落实好,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




2010/1/26 1:33:40

To be continue...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