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每个人都要关心的事。不只是师范学生和国家政府,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都不免要思考起教育之事来。然而一己之力终究太薄,现下之况,信息繁杂,思想迥异,社会影响日新月异,稍有不慎,或至偏差。况教育本非纸上谈兵之事,其所用所学亦非单门独课。因此欲求其同好,或为菜商果农,或为在校学生,或为师之长者,凡有心致力于教育之一二者皆为吾友。相与读书讨论以进所学,集思广益,诚为感激。只在于同好相交,非有所利,故慎之。如有所意,请加2921477650,注为“教育”。
36259713
2012/6/15 15:44:22
2001年,季谦先生在北师大做了一次演讲,后来被称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那一年,我刚上小学。不知道是地处偏远还是怎么,反正我们这里是没有被震撼到。一个班一百多个孩子,挤得连伸手的地方都没有。爸妈都是教师,从小接受的是自由教育,可这种教育一上小学就不存在什么竞争优势。不爱说话,又成绩平平的孩子,怎么能引起老师的注意?
不表现的孩子不代表不想表现。幻想着被老师关注,喜爱,竟然喜欢上了读教育的书。或许是因为渴求书中那种平等的,充满爱的教育吧。
小升初,没有考到所有需要考试的学校,就上了一所寄宿中学。在那里,竟然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同别人交往。那个每个早自习都逼着我们背诵古诗词的老师,背完了课本就背诵课外诗文,背诵永无止境的生活,那个有点专治又充满浪漫主义的语文老师,那个总是带我们出去郊游,把我们赶出教室让我们锻炼身体的老师,那个对我说你这学期成绩下滑太厉害,下学期别上早晚自习了的老师。。。如果你真的崇拜一个人,你真的会一言一行去模仿他。
08年升高中,这一年有太多事发生。悲欢笑泪,我有了人生第一个喜欢的“明星”。16岁的邓琳琳,给16岁的我深深震撼。不在于她有多漂亮或是成绩有多么好,就是一种气质,在身边的同龄人中特别少有。是一种淡定,担当与成熟。后来,就看了《筑梦2008》,后来,就喜欢上了体操。
都说高中是奋斗的时代,流汗流泪,不悔青春。或许是因为没有经历,反而感触颇少。因为身体原因,病休成了高中的主旋律。杂七杂八看了一些有关教育的书,专业的却很少。刘亦婷,卡尔威特,蒙台梭利,小豆豆,择差教育,新东方。。。直到有一天,一本《读经教育手册》——让我看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是兼容并蓄的?为什么不能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我们生于现代是不是就一定会比古人更为开放,是不是我们的思想就没有受到自我认知的束缚?
季谦先生在《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中讲到,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然此易事却因受重重阻隔而施行不易。或你之观点和我不同,也可互相切磋。我虽非一流大学出身,亦想要更进一层,有所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