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发的帖子说寒假的时候希望能够出个精品贴= =但是因为家里昨天打电话过来说寒假想让我去搬砖可能就不能安心上网了..........
所以先把这个帖子发上来,当然精不精是要看人品的........
本帖主要内容是推荐书的,今天准备发帖,今天下午写的部分内容,之后会接着补充。
第一次发帖推书,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顺便也希望有朋友能够向我推荐一些好书~
注:贴中的书的先后顺序与我看书的顺序无关,都是在桌子上看到哪本书就写哪本书的.......
1、偷影子的人:小时候总会有自言自语的时候,特别是像我一样被玩伴们遗弃的孩子自说自话的频率总是特别高,作者小时候肯定也有类型的经历,在这篇小生活中他赋予了主人公一个神奇的能力:“能够偷别人的影子并从影子处得到别人的秘密“。靠着这种神奇的能力,主人公改变了自己,并在成长中收获了朋友和爱情,全文看似魔幻,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相信你在这本书中肯定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feng123
2014/3/30 16:48:19
2、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看到一半发现这本书是个本科、硕士、博士都是读哲学的人写的,觉得哲学家们写的东西肯定很难看啊,好吧其实是我偷懒没有读完一本哲学史,所以看到里面的一些内容的时候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能轻易接受也不好反驳。从书中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极度讨厌犬儒主义,你可以由此窥见本书的立场。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理解出了问题还是怎么样,总觉得作者部分内容有矛盾之处而且一些论述中举的例子并不是很恰当。有鉴于以上问题,在读完哲学史后应当回来重新读一遍这本书。
4、大地之灯:
这又是一本让我再次觉得看的书还是太少的书。
我本以为伴随着我成长的这些青年作家们的作品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就算是还算一直都在进步的韩寒,我也对他本人的作品略有嫌弃了,但是看到这本七堇年在19岁的时候写出的《大地之灯》,我隐约觉得中国文坛的未来不会枯寂了。
第一本书写得如此之好,又是如此之年轻,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出这样一个妖孽吧。见过都市的繁华,看过大地的苍凉,见过狠心的转身与背弃后的悲凉,一个人远离故乡寻找自己要找寻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我看见的满满都是她生活的投影,甚至还看到她青春期时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愿不满的冲突。
先来说说缺点吧,一本烂书你得挑才看得到优点,而一本好书你也得挑才看得到缺点。
整篇文章未能营造出一个切实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七堇年从头到尾都没有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带动故事,在文章中一切人物的话语都显得有些飘渺不可捉摸,不管说话的人是何种身份,说出来的话在文章中都是诗意化的,这样虽然会让整篇小说都显得空灵,但同时也远离了生活和地面。
七堇年为了渲染出全书的主题,在文中大量的使用了各种意象,如简生回忆中与淮一起乘坐的巴士、母亲的墓碑,卡桑回忆中爷爷对他说的话、年幼时的那片大地和天葬台。但是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因而略显生硬,有些引发回忆的场景也仅仅是无意之中的一个梦,把握的并不是很好。而且因为过多的画面回放导致了读者对主人公们现在生活的境况陌生而疏远,这一点只在卡桑跟随迦南到达尼泊尔后得到了补救。
而同时也是为了主题服务,人物因为反复的回忆,虚化,以及故事的不同寻常,导致人物的面孔都有些僵硬单调。譬如吉卜,他只在全文的第一部分出现,给读者的印象大致是高大而略显深硬的形象,虽然在卡桑喊辛和阿妈的时候流下了眼泪,但这也并未给这个人物增添多少血肉,或许作者可以借着吉卜和仁索的偷情来丰富这个汉子的侧面形象。全文塑造的最全面的形象可能是简生的母亲了,而简生和淮的面庞由于作者刻意的营造可能已经固化在读者心中了。
其实我本没有资格对她的作品进行评论,特别是在我本人的文学知识极其匮乏的基础上,可能我以为是不足的正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只是由于我的见识匮乏而导致少见多怪。一部作品是很难写成完美的样子的,就算只描写一个人也需要上百万字的工程才会让人满意吧,一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细微的变动,情感的迁移,这么多东西又岂能是文字能够书写的。
所以七堇年已经写得很好了,让我从文字的方面感受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自从决定自己写点东西以来,看书的感觉都与以往不同了,总觉得想从手中的书里学点什么,而七堇年告诉了我书还可以这样写。
她的《平生欢》也是如此,不是几个人之间的故事,也不是一个人与不同人的故事,而是几个有着联系却仿佛离的很远的人不同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都是殊途同归的,都隐约指向一个终点,那便是作者想让读者看到的东西,她让我感受到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写出让读者合上书本会轻叹一声的力量,是不足以传世的。
那么这本书究竟要讲些什么呢,一时之间我无法用语言来述说,作者用一本书都还没有讲明白的东西,我又怎么能用几行字说清道明呢。
寄托,依存,离别,背叛,失去,孤寂,苦难。这些东西频频出现的元素,在每个人物的身上折射,老实讲虽然书中有温暖的故事但我并未觉得温暖,虽然书中有无情的转身但我并未觉得寒冷,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在此。
而我最终的理解,大概就是这样两个词吧。
寻找与归宿。
5、平生欢:七堇年的作品总会在整本书中笼罩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很淡,但足以触碰。这又是一本关于一些人的故事的书,他们都有着自己想要的,最终有些人得到了,有些人失去了。邵然曾以为自己想要的是柔山,邱天喜欢的是邵然,但他们最终没有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弹簧喜欢的是白杨,平义喜欢的是邱天,他们最终在一起了。可是这就意味着前者未曾得到后者的幸福么,不,不是的。在驶彼岸的列车上,我们会看到很多风景,有最好的,也会有一般的,到最后我们手中握住的往往都不是最美的那一瞥惊鸿,但你会因此质疑生活的美好么,不,失去和遗憾同样也是这次旅途给你的风景。最后用封皮上的这句话做结局吧:时光驯服一切。
尝试着读过几次小说,觉得太累,因为我总是要研究很多背景,几次为了一部作品去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学史,哲学作品也总是要研究下流派,师从何?风格如何。。最要命的我挑译者!!!新生代的作家总是那么。。没有那么多阅历矫作的文艺很无聊,尤其某些游记,比如温瑶。。你这样我都想写个白虫贴了
makes001
2014/4/1 21:04:44
我以为这个贴会就这么直接沉了的= =
顺便楼主的楼中楼回复又坏了= =
明天继续~
这么看来,我觉得我也可以发一个推荐网络小说的帖子。。。
porenbuhao
2014/4/3 8:57:32
6、民主的限制:
这本书名虽然是叫民主的限制,但是在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却涵盖了民主政治、社会运动、媒体三方面内容。本书中作者对民主的论述是相当客观的,既论述了民主的限制、弱点极其解决方式,又着重阐述了民主的优势,即政权稳定的合法性来源和实现政治精英的相互制衡,作者核心观点对民主政治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民主是现代国家最为稳定的合法性来源。即使是在本书社会运动部分,作者也认为治理社会运动根本途径在于使社会运动制度化,而制度化的根本措施即在于推进民主化进程。当然作者对民主的肯定与我国知识分子理想主义倾向有根本的区别,我认为这正是本书的可贵之处。在我国知识精英群体中,并不缺乏民主思想的启蒙,缺乏的正是对民主政治弊端和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在中国推进民主化进程中合理化制度构建的研究。
当今中国,最能凝聚全民共识的莫过于改革,改革中民众最为期盼的莫过于政治体制,而政治体制改革呼声最大的莫过于民主转型。我们对民主寄予厚望,不但希望它带来平等、消灭腐败,而且盼望通过它减少污染、促进发展……它在很多人心里俨然就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万能贴膏,包治百病,包打天下。
但是民主真的是一切的解药么,为什么世界上也不乏实行了民主机制但是依然没有解决经济平等、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国家呢?民主真的是会带来好处而无负面影响吗?民主真的像那些民主思想的“启蒙家”说的一样无所不能么?让我们来看看赵鼎新眼中的民主。
民主的正面是什么呢?他认为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在于定期的、有程序和有规则的竞争性选举,其意义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各路政治精英在程序化的权力争夺下达成了权力制衡,从而限制了国家权力;二是竞争性选举合法性给民众带来了言论和结社自由,但这种自由同时也约束了人民的行为,并且使群众运动合法化和制度化,缓解了社会矛盾,从而形成了民主国家中一个很重要的稳定机制;三是在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开启民主化进程,民主体制能为一个国家的国内外政策提供了合法性,并大大提高该国在当前国际秩序中的地位。
一种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制度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民主的局限也与其正面一样清晰可见,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选举规则设置的不同,以及民众与政治精英之间在信息资源、处理和理解信息能力上的严重不对称,存在民主选举被政治精英操纵和欺骗的可能性;二是民主选举具有保守性,存在着巩固甚至是加强现有社会结构的倾向,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扩大社会矛盾,甚至撕裂社会的作用;三是民主社会有着很大的媚俗性,从中国现在对某一些令人恶心的人物的追捧的现象就可以看出民众们的趋向,在全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推行民主必然导致政治精英的边缘化,使社会变得日益平庸;四是民主体制只有在“忠诚反对”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稳固,但构建忠诚反对与稳定民主存在困难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民主带来的好处是有限的,而民主制度存在的隐患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在国内主流思想都把一些西方发达的民主国家已达到的指标,如较为平等的社会、发达的经济、较为廉洁的政府等,完全看做是民主带来的成果,进而视之为民主本身的特征。但其实虽然许多民主国家都实行国会代议制、法官终身制、公务员考核制和宪政等制度,但它们都不是民主的核心和本质。非但如此,法官终身制和公务员考核制是民主国家中存在的非民主成分,而国会代议制和宪法在许多国家中产生的初衷和迄今为止的作用非但不是为了发扬民主,而是为了限制民主范围,从而避免竞争性选举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后果。
所以把本书推荐给所有向往民主却对民主的认识有偏差的人们,一味的提倡民主,后果可能就是民粹或者极权。
排版没有调好真的是对不住= =
顺便我在电脑上无法回复楼中楼是为什么= =
cctv0071
2014/4/3 20:24:12
7、社会契约论:
去年跟一个文科博士聊天的时候,他说搞文科类型研究的人都有个特点,那就是一旦你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而且这个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圆其说,那你在与别人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时你就难以被对方说服,而如果对方没有他自己的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的话,则对方则容易被你说服。
这本书中,卢梭提出来的社会契约论就是一个关于人类历史上作为个体的个人存在形成社会、国家这样一种现象的理论,由于这套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可以自圆其说,所以被绝大部分人所赞同并认为是正确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不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社会、国家这样的组织。而且卢梭在阐述他的理论时,更多的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入手,而举的一些在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例子也大多来自欧洲,有小部分观点只需要举出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便可以反驳,所以这本书依然有它的局限性。
我总结的本书的主要论点如下:人类个体在面对无法由个人战胜的困难时组成了团体,为了组成团体每个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和力量,从而使团体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再这样的团体中,每个个人都是团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团体力量的强大便意味着个人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团体被卢梭称之为主权体,每个人放弃自己的力量形成团体力量的行为被视作签订契约。在主权体中,最重要的是公民意志,即团体中的个人都赞同的一种意志,任何违背公民意志的行为都应该被禁绝。当这个主权体扩大至一个国家时,由于国家的庞大,公民意志不能直接被公民行使,于是出现了政府,政府是主权体选出代为行使权力的存在。为了约束政府,主权体保留神圣无上的立法权,而政府只拥有执法权。
本书共四章,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章:卢梭通过论证诸如“强者的权利导致了国家的形成”,“奴隶制是合理的制度”这样的理论的错误来说明只有社会契约的达成才能够形成正确健康的国家制度。
第二章:卢梭介绍了主权体和政府的权利应该如何相互制约和保障,得出应该将立法权和执法权分开的结论,并提出了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第三章:介绍了民主制、贵族制以及君主制三种政府,论述了政府形式适合于哪些国家、政府滥用权力导致的后果以及主权体为了防止政府篡权设置的代理人机制等问题。
第四章:主要以古罗马为例,介绍了古罗马这个国家体现出来的三种政府制度以及它们的效果和不足,并介绍了宗教对国家和主权体的影响。
我认为本书观点的一些不足之处:
卢梭在本书中强调主权体应该积极主观的行使权力,而事实上主权体总是客观被动的行使权力,包括主权体行使立法的权力,事实上很少有法律是由一个国家全民公决投票产生的,都是由已经确立产生的政权制定的,如果法律不符合公民意志,则公民们会推翻该政权建立下一个政权来间接行使立法权。
本书中基本上忽略了经济对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只是从生产物和消耗物的产出和剩余方面阐述了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有时强调少数人应该服从多数人签订社会契约,有时有腔调公民意志应当是所有人都赞同的,在这方面作者并未给出确切的定论。
卢梭在第三卷中多次提到政府的绝对权力总是一样的,但未给出为何总是一样的原因。
总结:无论如何此书还是值得一读的,特别是大学未曾上过政治学的课程的人,应该普及“政府是个什么东西”这样的知识,才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不过本书内容虽少,只有八万字,但是语言并不流畅易懂,而且看的时候特别容易困倦,要认真才行~
附:这方面的书籍我看的比较少,可能有些地方理解不到位,欢迎指正交流。
8、无非求碗热汤喝:
我是在知乎上看过张佳玮的文字,觉得笔法精妙而平易近人,字里行间多得是天马行空的比喻,能够让人跟着文字用五官体会未曾经历过的味道,所以买来了这本《无非求碗热汤喝》。
我是流着口水看完这本书的,不仅是因为我国饮食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也是由于张佳玮的文字过于勾人,看书之时恨不得能够立刻前往那些面馆菜馆和路边不知名的排挡,去海边吃大海蚌,去成都煮一锅麻辣就着冰啤酒,去北京的胡同就着豆浆来套煎饼果子。
然而,最打动我的还是张佳玮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家中小锅里味道的怀念,以及那句“说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
想来张佳玮一定是经历过不少寒夜,风略大,天略黑,跌跌撞撞的在外行走,敲开一扇门,主人热情将你迎进门来,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此时汤汁鲜浓与否并不重要,单是那在寒夜中满满氤氲的热气也足以打动寒冷的胃和漂泊的心。
人生在世,多得是流离颠沛,少的是亲友满座,孤苦在外,有闯荡之心,有凌云之志,却必不可免的会在某个夜晚,腹中饥饿之时,想起幼时家中的味道,还有一碗满满的热汤。
yanran123
2014/4/4 12:58:20
9、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从来是病人,却以医为业,祛世间痼疾。廿年作书虫,曾以梦为马,走心中须弥”这是一位网友为《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作者程浩写的挽联。
程浩生而带病,二十去世,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却为生命扬起旗帜。他用死亡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珍惜,用生命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生活。这本书是程浩的文字集,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的文稿,共计44万字;除了散杂文,还有小说、日记、诗歌,甚至,还有给优米网的求职信和给作家七堇年的信。让人感慨的是,他有很多计划未完成,电脑中还有很多未完稿,和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这几十万文字,都写自程浩去逝前的两三年的时间,而此时的程浩,体重不到30公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文字里流露的对命运的包容,对生命的思考,让人为之震动。书中不但有生死大问这样的严肃拷问,还有很多风趣机智的文章和对答,以及少年的怅惘和对爱情的憧憬。他是真正向死而生的人。他先知先觉地想好了自己的书名——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选好了自己葬礼上的曲子——汪峰《美丽世界的孤儿》。他的一生最想实现的梦想是:在北影导演系听课,听一天也行;他总感慨自己是无用之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捐献自己的角膜。但这些都没能实现。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上天只给了他五年的生命,他却活了二十年,每一天都在死亡之下,跟我们一样的年龄,却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想想看如果你处在第二天可能就看不见太阳的境地下,你会怎么做?如果明天你就会于黑暗中长眠,今天你会干些什么?程浩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含生的张力,激励着我们前行。
10、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名看起来确实有些怪异,看书还需要人教么,难道不是识得三千汉字,手捧一本字典就能够阅书无数了?但是很多人都曾抱怨有些书过于啰嗦,内容繁杂而找不到重点,通篇看下来头晕脑胀而一无所获。特别是一些来自西方的学术性书籍,句子冗长而拗口,大概是作者从句用的顺手了而译者们又怕违损了原文的意思,所以每每看这样的书总是会觉得整个脑袋都是浆糊。而这本书就是针对此等类型的书籍,教你如何从书中提取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及你想获取的信息。
附上部分摘要:
【1】阅读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关键议题。
2、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组合成作者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这本书做出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这本书提供的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认为这件事很重要?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还启发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2】阅读的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3】基础阅读必备的四种能力:
1、词义的认知能力
2、信息的查阅能力
3、读写的记录能力
4、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4】检视阅读的两个阶段:
一、简略的阅读
(1)先看书名和序言,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然后将书在脑海中进行归类。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检阅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
(4)阅读出版介绍、广告文案、宣传文案。
(5)从目录当中挑选几个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读。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跳跃式阅读,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后阅读后记。
二、粗浅的阅读
(1)关注自己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停顿。
(2)快速阅读一部陌生的书籍,尽量选择默读,避免阅读过程中视线的逗留或倒退。
(3)学会判断一本书的难易程度,以此决定自己的阅读速度。
【5】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6】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5)分析这些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7】读书笔记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