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BBS菁菁校园 → 【师大 大师】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查看完整版本:【师大 大师】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2014/10/8 2:51:22

一所大学的地位、声望,在于它所拥有的教授、学者;而教授、学者的地位、声望,在于他们的学术建树和道德风范。华东师大的丽娃河畔风景,闻名遐尔。这固然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色秀丽宜人,但实际上更因为这里有许多师大学人的身影;还曾有不少令人景仰的学界前辈在这里走过,他们虽已如缕缕清风,悄然离去,却给这里的流水草木,平添一种风韵意味。丽娃河是师大才有的,这风韵意味也是这里才有的。
——谨已此贴献给华东师范大学五十五周年校庆??



2014/10/8 7:22:27

孟宪承(1894.9.21-1967.7.19)

孟宪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江苏常州人。生于1894年9月21日,1967年7月19日卒于上海。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191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0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21年又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曾任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并一度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五卅惨案”时,支持圣约翰大学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在教授会上慷慨陈词:“约翰学生不知道是中华国民,看同胞为外人屠杀,漠不关心,这对我们所讲的国民自觉教育无法自圆其说。今后,我们也无颜面再以学问文章与学生相见于讲台”。毕业研究教育科学。早年主张以“知识的创获”、“品性的润溶”和“民族的社会的发展”作为大学的理想。建国后,强调师范教育是发展整个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并提出改革师范教育的建议。晚年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教育史和培养研究生。著有《教育概论》、《新中华教育史》、《大学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合著《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译有《教学与思维》、《现代教育学说》等??



2014/10/8 9:19:39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自号潜庐,又号老泉,江苏无锡人。生平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无锡国学专门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学校。曾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钱基博是首批离校的教师,也是光华大学的创建人之一,为钱钟书之父。

钱基博博学多才,在文学和文学史,经史诸子和文献等领域均有研究,主要著作用《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现你中国文学史》《明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孙子章句训义》及《近百年湖南学风》??



2014/10/8 17:50:39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先生一生领尽风骚,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1927年任光华大学教授??



2014/10/8 22:49:22

容启兆(1898—1970) 又名道兰。南屏镇人。早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继留学美国攻读化学。先后获塔夫脱士大学化学学士、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为SIGMAXI学会会员。学成后归国。历任光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大学总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曾任暨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抗战期间,任上海新亚制药厂副厂长兼总化学师。容业余爱好体育,擅长足球,曾任中华全国体育会、上海市体育会、上海足球联合会的常务理事。30年代曾作为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的领队,率队参加奥运会。 



2014/10/9 3:37:50

潘光旦(1899-1967) 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罗店人。字仲昂。社会学家。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次年留学美国。民国13年毕业于美国纽约汉普夏州的达茂大学。获多德蒙学院学士学位。民国15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后,任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上海东吴大学法科预科主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任设在上海的中国社会学社理事,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图书部主任、秘书长、社会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任教期间讲授优生学、家庭问题、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等课程。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时事新报》文学副刊《学灯》。民国30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国33年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常委、文化委员会主席、昆明支部主任委员,并负责创办民盟的机关刊物《民主周刊》。1949年北平解放后,任北平市军管会大学事务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和第三届中央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协理事??



2014/10/9 5:54:01

张东荪(1886--1973) 中国学者。浙江杭州人。原名万田,字圣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12年曾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后参加为袁世凯御用的进步党。后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并任中国公学大学部部长兼教授。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1920年在上海参加共产主义小组活动,后退出。同时,与梁启超一起和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社会主义论战"。1931年与张君励等组织再生社,次年改组为国家社会党,发行《再生周刊》。1934年在广州创办学海书院,任院长。曾任上海光华大学、北平燕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主张对日抗战,宣传宪政,提倡民主政治。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参加政协会议。曾著文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主张走"中间道路"。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等职。著有《道德哲学》、《理性与民主》、《科学与哲学》、《认识与文化》等。
张东荪(1886-1973) 浙江省杭州市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政治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袁世凯的御用政党--进步党。五四时期依附北洋军阀,为研究系重要成员之一,主编其机关报《时事新报》。1921年曾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不久,以介绍新思想新文化为名,与梁启超等人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大革命后,张君励组织国家社会党,出版《再生》杂志,宣传国家社会主义,编辑《自由评论》,参与蒋介石的文化"围剿"。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先后任华北支部委员、主任委员。1944年9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月,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8月,国家社会党与民宪政党合并,组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前后,著文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宣扬走"中间道路"。1948年曾参予北平和平解放的活动。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民盟常务委员等职。后因其在解放战争后期充当美国特务机关情报人员,于1951年6月被破获后,撤消了其民盟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3年5月被开除出民盟。1973年3月在北京病逝。

张东荪,这个在上个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两界声名赫赫的人物,当代人已然忘却乃至陌生了。但是,这位爱国学者的风雨人生及其心路历程,读来仍发人思考。  



2014/10/9 14:44:00

钱钟书 (1910.11—1998.12.19)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文革”中受冲击。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免)、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
  《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夫人:杨绛。 
  女儿:钱瑗??



2014/10/9 16:01:42

待续



2014/10/9 22:53:13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老一辈史学家,知识渊博,在国内外史学界享有盛名。 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一级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吕思勉文集》,包括《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六种,均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钱穆先生的弟子、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虽然这一论断正被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所接受,但吕思勉之名仍远不及其余三家显赫。究其原委,严耕望认为,除了吕思勉自己甘于“埋头枯守、不求闻达”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近代史学风尚偏于窄而深的专门研究,而吕思勉为学蕲向博通周赡之一途,故不免为一般学人所忽视和低估;二、近代史学特别注重新史料的运用,包括发掘不常被引用的旧史料,而吕思勉的重要著作都是取材于正史,并不去刻意征引罕见的冷僻史料。严氏所说的这两个方面,虽还不足以解释吕思勉何以被冷落,但也道出了吕氏治史路径与西学传入后中国“新史学”的方向性差异??



2014/10/10 3:28:23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1925年任大夏大学讲师??



2014/10/10 8:37:21

田汉 1898年 中国湖南长沙县人 原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县人。出身贫民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秋到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校长,年底同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甚广。1927年任光华大学教授。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时主编《南国月刊》。从1929年冬开始,他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分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7人执行委员会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6月南国社被查封,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他是发起与组织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和夏衍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1935年2月田汉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狱。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了五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8月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到长沙、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他是组织者之一。1938年初与马彦祥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又去长沙筹办了《抗战日报》。1938年2月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1个孩子剧团,1940年到重庆,与欧阳予倩等创办《戏剧春秋》,后到桂林领导组建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1944年春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为田汉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话剧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白蛇传》、《谢瑶环》等,充分反映了田汉创作的高超艺术和思想深度,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4/10/10 14:58:06

待续...



2014/10/10 18:24:32

胡焕庸,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焕庸,字肖堂。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12年,他读高小。当时的高小,已开英文课。英文教员路芹祥在课外帮助他阅读供中学生阅读的《泰西五十轶事》,从而使他为以后学习多种西方语文打下了基础。1915年,胡焕庸考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在这里,艰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而教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也给他留下为人师表的榜样,并且影响他的一生。
  胡焕庸在中学毕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的高潮。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国家前途未卜的时代,是呼唤青年人关心国家前途和世界形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青年时代的胡焕庸决心走上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道路。


是一位耕耘不息的地理教育家

  胡焕庸在地理学上有多方面的贡献。所有这些贡献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完成的。因此,他首先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长期的教师生涯,先是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以后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度过的。
  我国近代的地理教育是从东南大学地学系(以后是中央大学地理系)开始的。创办这个系的是竺可桢。继承竺可桢所开创事业的是胡焕庸。他于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文史地部。1920年,竺可桢来校任教。1921年,南高扩建成东南大学(简称东大),并成立我国第一个地学系,由竺可桢任主任。在此后几年内,南高班级和东大班级同时存在。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补读东大的学分,取得东大理学士学位。当年,他乘船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
  当胡焕庸还在法国进修的时候(1927年),在竺可桢的肩上,有两副重担: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和中央大学(当时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9年更名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9月,胡焕庸从法国回国,既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又担任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成为竺可桢在这两个单位的得力助手。从1930年起,竺可桢不再担任中央大学教授。竺可桢留下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胡焕庸担任。1930年,中央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由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这样,当年由竺可桢承担的培养地理人材的任务,全部转移到胡焕庸的身上。
  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是中央大学地理系(包括此前的地学系)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10年中,特别是1930年以后的7年,胡焕庸在培养地理人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担负起气候学和自然地理的几乎全部教学任务,包括地学通论、气候学、天气预报、地图投影以及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此外,他还从事地理教学基本建设,如编写教材,编绘挂图,组建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创刊《地理教育》等等。
  正当胡焕庸和中央大学地理系在工作上取得进展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七七事变”。在战火蔓延到上海后,学校当局决定把学校迁到重庆市。
  在重庆办学的困难是敌机的狂轰滥炸。1940年暑期的一个傍晚,敌机投弹,使地理系的几间房子受到严重破坏。
  迁川以后的中央大学地理系,缺乏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教师。为此,胡焕庸改教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课程,并且结合教学工作完成一系列的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专著,并公开出版。1941年,中央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由胡焕庸任主任,当年就招收首届研究生3名。以后,每年招收研究生,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时为止。1947年他从美国回国时,正值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在南京解放前夕,以拒收赴台飞机票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决心。




2014/10/11 0:4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年,在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工作3年。1953年,他调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他在上海的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从这时开始,直到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室)成立为止,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外,他主要从事世界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他担任过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举办过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班,多次招收世界地理的硕士研究生。在1956年以前他亲自担任大学本科的亚洲自然地理和欧洲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尽管不长,他仍然认真编写出有关专著。
  在1981年以后,胡焕庸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1984年起,他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1985年起,他担任博士后研究站的指导教授。他在1989年3月退休以后,仍返聘任教并担任人口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胡焕庸在地理教育战线上驰骋了60多年,从而形成他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讲课不落俗套而是先提出中心问题,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他的一堂课的内容,集中要点虽只是三言两语,配合一幅地图或者一张表格,而分析起来却是丰富多采满满的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我国地理学界人才济济,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简历

  1901年11月20日 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
  1923年 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
1923—1926年 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教。
  1926年 夏获东南大学理学士学位。
  1926—1928年 在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
  1928年 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30年 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
  1934年 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首届理事。
  1941年 任中央大学研究院地理学部主任。
  1943年 任中央大学教务长。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50年 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1953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1957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主任。
  1981年 任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室主任。
  1983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1986年 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0年 被聘为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



2014/10/11 6:14:46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施蛰存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蜚声文坛,是海内外公认的大家。《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小珍集》等作品被海内外学术界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派鼻祖”和“新感觉派大师”。其主编的《现代》杂志在当时影响广泛,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即发表于此。

施先生在古代文学和碑版研究方面涉猎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学界向有"南施北钱"之说,"施"即施蛰存,"钱"即钱锺书。在当代众多学者中,能够集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于一身,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也只有施、钱二人。

他的《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花间新集》、《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和《水经注碑录》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而他创办并长期主编的《词学》也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学术专刊。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后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19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 1905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水亭址。 
. 1913年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 
.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 
. 1923年入上海大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自费刊印,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 
. 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与戴望舒等合编《文学工场》、《无轨列车》,发表《妮侬》、《雨》等小说、新诗。 
. 1930年与戴望舒等编《新文艺》月刊,刊载《鸠摩罗什》、《凤阳女》、《阿秀》、《花》等小说,心理小说《将军的头》。 
. 1932年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发表《创刊宣言》、小说《残秋的下弦月》、散发《无相庵随笔》等。短篇小说集《李师师》出版。 
. 1935年应聘上海杂志公司,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主编《文饭小品》六期,编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译德国小说家格莱赛《一九O二级》,译美国里德《今日之艺术》出版。 
. 1939年任教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 1943年任教厦门大学,开设《史记》专题课,编撰《史记旁札》等教材。 
. 1952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 1954年《轭下》新版于北京作家出版社。 
. 1961年编撰《后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 
. 1963年编撰《云间词人姓氏录》、《三国志征碑录》、《隋书征碑录》、《魏书征碑录》、《北山楼碑跋》。 
. 1964年编撰《云间碑录》等,续撰《北山楼碑跋》,辑录《金石遗闻》、《宋金元词拾遗》。 
. 1974年撰作《浮生杂咏》,续撰《北山楼词话》。 
. 1978年撰著《唐诗百话》,续撰《北山楼词话》。 
. 1980年主编《百花洲文库》,译法国象征派诗人庞维尔、达尔尚、马拉尔美、孟代思、韩波散文诗编为《法国散文诗十篇》。 
.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施蛰存文集.文学创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诗百话》、《北山谈艺录续编》。 
. 2002年《施蛰存日记》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 2003年11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编辑]
散文集
《灯下集》—《待旦录》 
[编辑]
编译作品
《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编辑]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



2014/10/11 9:54:30

冯契(1915—1995)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曾任上海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

冯契,原名冯宝,191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50年代初,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编《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个人的哲学著作是10卷本的《冯契文集》。

  自4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冯契既历经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潜于中国的智慧长河,而对人类认识史的这种沉思与反省,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及时代问题的关注。从早年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说三篇》,冯契以始于智慧又终于智慧的长期沉思,为中国当代哲学留下了一个创造性的体系。

  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冯契的哲学思考涉及中国哲学史、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一卷本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考察,侧重于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及科学的比较方法,冯契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中的逻辑环节,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包括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或者说,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或者说,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在冯契看来,中国传统哲学在关注前二个问题的同时,又对后两个问题作了更多的考察: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原则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二者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就名实之辩而言,冯契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较早地发展了辩证逻辑;每当中国达到总结阶段时,就有哲学家或逻辑学家对辩证思维的形式进行考察,提出辩证逻辑的原理,在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荀子》、《易传》、《内经》初步形成辩证逻辑的系统,到宋明,从沈括、张载到王夫之、黄宗羲,辩证逻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冯契进而指出,与辩证逻辑的早期发展相应,中国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将道理解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逻辑与辩证的自然观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冯契的这一看法不同于所谓中国人“重人生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流行之论,它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和自然观的理解。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是体现于冯契哲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以往哲学的考察,总是处处渗入他的哲学见解,而他的哲学思考,又伴随着对以往哲学智慧的总结。这种总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智慧说三篇》由三部相互联系的著作构成,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应限于知识论(theoryofknowledge),而且应研究智慧的学说,要讨论元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

  按冯契的理解,广义的认识过程包括二个飞跃,即从无知到知的飞跃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由无知到知的过程发端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冯契认为知识经验领域无非是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得自经验者即是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形成了知识经验。

  经验知识涉及的是名言之域,在冯契看来,认识并不限于经验领域,它同时指向性与天道,后者即是智慧之域。如果说认识论的前二个问题主要关联着经验知识,那么,智慧则更多地涉及认识论的后二个问题,即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而关于道的真理性认识又内在地关联着人的发展,后者便展开为自由的人格。冯契肯定,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具体真理:人能够在有限中认识无限,在相对中揭示绝对,而这一过程即表现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如何实现从名言之域的知识到超名言之域的智慧?冯先生从理性直觉、辩证综合、德性自证诸方面作了考察。他区分了总名与达名,达名表示的是最高的类,总名所表示的是元学的理念,亦即大写的Idea,总名可以看作是达名的辩证综合,如时空范畴便是达名,当我们说在有限中揭示无限,在瞬间把握永恒时,便是以时空范畴作辩证的综合,以表述超名言之域。与辩证综合相联系的是德性的自证。理性直觉与辩证综合的主体是我,我不仅有意识,而且能自证其德性,亦即对自己的德性作反思和验证,在言行一致的活动中自证其德性的真诚与坚定。

  可以看出,从无知到知,又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既是知识论的问题,又是元学或本体论的问题;以广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冯先生对知识论与本体论作了沟通,并由此展示了统一本体与现象、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独特思路??



2014/10/11 14:39:55

陈彪如(1910-2003),曾用名陈友炳,福州人。1910年12月生。幼时接受私塾教育,后进中学学习数理化。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政治系,四年后毕业进研究院继续深造,1934年辍学参加工作,并于业余坚持自学。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专攻经济学,从此走上研究经济学的道路。经过两个春秋的勤学苦读,于194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底回国,受聘为暨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解放后历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苏州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及上海震旦大学经济系数授。
 
1952年起,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任该校经济系教授,系主任,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兼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分会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顾问等职,还任华东师大远东国际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2003年7月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陈彪如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说史和国际金融学造诣颇深。50年代出版了几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专著。 60年代着手国际金融的研究,是我国国际金融学的开创者和著名专家之一。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在研究和教学的同时,为扩大视野,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发展,又大力从事译述活动,翻译出版了许多当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作。著有《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有日译本)、《国际金融概论》、《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汇率研究》(合著)。曾主编《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经济学》、《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利用外资的实务和政策》等专著。翻译有美国菲歇尔著《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英国米克著《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1963年第一版; 1979年第二版)、美国狄德著《凯恩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3年)、美国勒钠著《统制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英国李特尔著《福利经济学评述》(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一版;1980年第二版)、美国阿克利著《宏观经济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英国罗宾逊著《现代经济学论》(商务印书馆, 1982年)、美国贝尔与克里斯托尔合著《经济理论的危机》(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以及格鲁伯与沃克尔合著《服务业的增长》九部西方经济学名著。另有短篇译著百余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所著《国际金融概论》一书于1988年出版后即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国际金融专业的专用教材,获全国首次高校金融类教材一等奖, 199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获奖的专著还有《人民币汇率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等书和论文。近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1BC)列入《世界杰出五百人物》第三版,美国传记研究所(ABI)列入《具有突出贡献的世界名人》第十五版等各种版本的名人传。  
值得一提的是, 在翻译界,像陈彪如这样经济学家出身的翻译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通过看陈彪如翻译的经济学著作,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的翻译成就不是一般的翻译家所能达到的。由于陈彪如对经济理论有专门的研究,所以他能够把西方经济著作翻译得地道而且准确。如他在翻译贝尔与克里斯托尔的《经济理论的危机》一书,就为我国读者提供了一些素材,以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从理论细节上更具体深入地分析批判当代资产阶级各主要流派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阶级实质和庸俗性质。由此可见,翻译事业并不是由纯粹的翻译家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与翻译家一同完成的。而且,也只有这样,我国的翻译事业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2014/10/11 20:21:10

膜拜



2014/10/11 22:08:07

D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