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
  • 浏览:500 评论:6 人

  • 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下)   ---严明


    夏雨岛边的男作家
    一种热烈,一种磅礴,是夏雨,曾经在夏雨岛边学习生活过的沙叶新、鲁光、孙yong 、赵丽宏、陈保平、李其纲、戴舫、格非等著名男作家矫健地向我们走来。

    沙叶新
    生于1939年,江苏南京人,回族,中国电影剧院编剧,曾化名"少十斤"(名字的右半)。读高中时即发表小说和诗歌,开始业余文艺创作。1957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分配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1965年创作出第1个剧本独幕喜剧《一分钱》,七八十代创作了多部话剧剧本,其中《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均引起较大影响,79年后创作剧本《陈毅市长》。1985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93年辞去院长职务,仍从事戏剧创作,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作品:

    书名 索书号 出版年
    《阅世戏言:沙叶新幽默作品精选》 I217.2/S2318C 2001
    《沙叶新谐趣美文》 I267.1/S231 1999
    《尊严》 I217.2/S2318Z 1998
    《精神家园》 K825.7/S231 1995
    《阅世戏言:沙叶新幽默作品50篇》 I217.2/S2318 1995
    《沙叶新的鼻子:人生与艺术》 I267/S231 1993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浓》 I234.7/S231Y 1989
    《沙叶新剧作选》 I234.7/S231F 1986
    《陈毅市长:十场话剧》 I234.7/S231D 1981
    《陈毅市长:十场话剧》 I234.7/S231C 1980
    《边疆新苗:六场话剧》 I234.7/S231 1977




    鲁光
    原名徐世诚,1937年10月生于浙江永康双门村。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启用鲁光笔名。自幼与山为伴,有山里人的性格,当过记者、编辑、中国体育报社长兼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一生喜欢写作,《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获全国第二、第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世纪之战》获全国长篇散文奖。年近半百时移情绘画,师从当代花鸟大师崔子范,1994年入展"中国作家十人书画?quot;,1996年由中国画研究院主办"鲁光画展"。已出版画作《96大写意》、《鲁光画牛集》、《97鲁光画集》,因此得文坛、画坛"两栖人"戏称。作品:

    书名《生命写真:鲁光纪实作品精选》 索书号I217.02/L813 出版年2001
    《随缘笔记》 I267/L8133S 1999
    《中国体坛大聚焦》 G812.97/L813 1999
    《生命.写真》 I25/L813S 1998
    《写画人生》 I267/L8133 1996
    《世纪之战》 I25/L813H 1989
    《中国男子汉》 I25/L813C 1985
    《金牌从0到15》 I25/L813E 1985
    《拼搏》 I25/L813 1984
    《东方的爱:报告文学集》 I25/L813D 1983
    《白描菊花》 J212.27/L813 1981
    《中国姑娘》 I253/L813 1981
    《在世界屋脊旅行》 I287.6/L813 1980
    《周总理关怀体育事业的故事》 K821/Z663RL 1977
    《踏上地球之巅》 I25/T134 1977


    孙yong 
    1950年3月生于上海,浙江奉化人。1968年到农场当知青,1978年春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求学,1982年初进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1985年任社长。当知青时开始发表小说,197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冬》,同年加入作协上海分会,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获奖小说有《他们的世界》、《雪庐》等。现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编审,上海作协副主席,中国版协理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作品

    书名 索书号 出版年
    《烟梦往事:孙yong 散文精选》 I267/S7796C 2001
    《魔夜》 I247.5/S7799D 1986
    《他们的世界》 I247.5/S7799C 1985
    《冬》 I247.5/S779 1979



    赵丽宏

    散文家、诗人。1951年2月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种过田,当过教师和县政府机关干部。1982年初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到《萌芽》杂志社工作,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三、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其中散文集 《诗魂》获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奖,很多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意、日等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作品





    从1990年代初的宋琳、夏志厚的离去(宋现居巴黎,夏去向不明,据说在美国从事IT业),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术精英开始令人痛心的流散。胡河清的自杀,徐麟等毕业生的离开(徐一度找不到工作,在学校游荡了一年,最终为湖南师大收留。陈福民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张柠去了广东省作协。崔宜明先是留校,后去了上海大学。其他人如李洱、叶开、余弦、师涛等人,亦纷纷毕业,或回家乡工作,或去了媒体),李劼、格非、宋耀良等年轻教师的相继离去(李、宋去了美国,格非在清华大学),华东师大中文系越来越显出衰败的迹象。直到21世纪初,随着王晓明和夏中义的离去(王被上海大学以高价“收购”。夏则去了上海交大),使得华东师大中文学科的末路走向了一个低谷,这被互联网网友称之为“学术崩盘”。长达十数年的慢性失血,中文系苍白的嘴唇已经发不出任何响亮的声音。只能在日益僵死的学院制度下嚅嚅嗫嗫,苟延残喘。 

      校园的学术风气也变了。学院制度越来越僵死,忙忙碌碌无非是一些与利益相关的课题、项目。完全非功利性的异想天开和奇谈怪论,变得不合时宜。曾经风云一时的新锐学术领袖,一个个成了学术大腕,并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师的趋势。而当年那种当面质疑、两军对垒式的激辩的书生意气,则早已荡然无存了。 

      华东师大。丽娃河。青春。书本。一切依旧如故,一切正变得越来越好看。而大学精神却无可挽回地走向黄昏。 
    更多的我们不能在沉醉于过去的成绩和前人的成果。更多的应该自己为以后的师大作出努力。现在师大的中文系开始有了好转,主要是不再留本校的博士,而是从其他著名大学录取。才使得师大的中文又有了转机??




    请问有没有苏拉的作品呀?知道的能不能发邮件给我?我的邮箱zhangwtz@yahoo.cn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