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课外鉴赏,11月11日晚福州路演出鲁迅笔下的社戏

- feng123LV.连长
- 2015/1/20 0:03:15
《奈何桥》《男吊》《女吊》《调无常》《白猿救母》五个折子戏,其中《男吊》、《女吊》、《调无常》三折是浙江绍剧团的保留剧目,《奈何桥》、《白猿救母》是以明万历年间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过奈何桥》、《白猿开路》二折为基础重新创作编排。
票价 30 50 100 150
时间11月11日19:15
福州路701号天蟾逸夫舞台

- 高脚杯
- 2015/1/20 4:29:48
鲁迅当年考证过的《女吊》演出来是这样的
2014年07月19日 07:45:2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社戏》里,鲁迅一直念念不忘的好戏中,目连戏是其中之一。
目连戏,绍兴人很熟悉。因为里面有大量讲述鬼神的戏,过去总在中元节演,100多折,可以连演三天三夜。
前天晚上,听说浙江省联谊中心小剧场有台“绍兴目连戏专场”,好奇的小记就去看了看。
这次的目连戏,包括了《女吊》和《无常》等五则小戏,由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演出(前身是浙江绍剧团)。这几则也是鲁迅喜欢的小戏,他还专门写了杂文《女吊》、《无常》,回忆家乡的风俗,并做了细致的考证。
鲁迅笔下的这些戏,究竟有什么讲究?他过去看不懂的地方,现在能解释吗?这次,让我们跟随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朱燕和副院长黄芳的讲解,进入一个神奇的目连戏世界。
50多年来,第一次整场的目连戏演出
或许是怕杭州人对戏陌生,观众席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绍剧艺术》的介绍单,关于这台戏,有这样一句话:这是继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绍剧第一次整场的目连戏演出。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芳说,1960年代,郭沫若曾经邀请绍剧团到北京演过一回,但解放后,目连戏遭遇禁演,直到2008年,研究院才开始重新编排。
其实,目连戏讲了一个超长的故事:目连救母。它用戏曲的方式描述神、鬼、人,在天堂、地狱、人世游走时,碰到的各种事情。
因为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上演,民间称为“鬼戏”。
好玩的是,这个救母的故事,经常离题万千,里面串联了100多折小戏,比如《小尼姑下山》,是关于思凡的;《张蛮打爹》,讲的是不孝;口舌之争,那就看《王婆骂鸡》……有八卦,有是非,有家长里短,插科打诨。
而且每一出可以单独拿出来演,还可以随意组合。如果看完三天三夜,几乎是看一场社会新闻大杂烩。
在鲁迅笔下,人们常常是缓缓地吃过夜饭,喝过茶,闲闲而去,只要看挂着的帽子,就能知道什么鬼神已经出现。
鲁迅笔下的《女吊》和《无常》,就是其中两折。
红衣女吊,茶壶形亮相
悲凉的喇叭响起,门幕一掀,她出场了。
“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垂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一个全台。”鲁迅在《女吊》里,这样描述吊死女鬼玉芙蓉的样子。
为啥要穿红衣?鲁迅有一番考证——
汉朝的鬼的颜色是红的,而在戏文里,穿红的则只有这“吊神”。再者,因为她上吊的时候,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红色较有阳气,和生人容易接近。
副院长黄芳说,确实如此,而且绍兴有民间传说,非正常死亡的人,死前要穿上红衣,是为了保持心底的一点灵气,对生前的事不会忘记。
院长朱燕说,红加黑的穿着,更加干净利落,抓人眼球。孤魂野鬼,没人给她烧纸锭。所以现在演出时,她身上就少了两条纸锭。
亮相还没完。
她小步走着,好像随时会飘起,走时,一只手在前,一只手背后,黄芳说,这是女吊的标志性亮相,叫做茶壶形亮相,“这也是民间传统,人吊死后,两个胳膊抬不过肩,就是保持这个样子。”
但是,她的脸,是美是丑,还看不见。一头披散的乌黑长发,倒挂脸前,像贞子。然后,绝活来了——她大力甩动长发,还有顺序,像写毛笔字:一撇,一捺,再一个弯钩,最后中间一点。
那晚,鲁迅也看到了这一幕,“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为什么要走‘心’字呢?我不明白。”
行内人黄芳要给鲁迅解答一下——“这是她提醒自己,心里念念不忘复仇。”
无语男吊,默默吊了72个动作
其实,鲁迅的解读,已经很到位了。他说,绍兴目连戏在戏剧上,创造了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就是“女吊”。他常念叨明末文学家王思任说的那句:“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鲁迅可骄傲了:这是绍兴人的光彩。
女吊和男吊,都有这样一种调调。而在舞台上,往往会用一种很绝的方式来表现复仇:沉默是金。
没错,就是演哑剧。
玉芙蓉13岁被卖进妓院,鸨妈逼她接客,她接不到客,就被毒打,最后走投无路,悬梁自尽。她在戏里回忆痛苦往事的方式,就是唱一段,然后用哑剧演一段。
比如接客,一开始羞涩,再变得泼辣,最后接不到客,生气,情节全靠肢体和表情。
前天的演出单,本来还有《男吊》,可惜,因为场地缘故取消了,大家都有点遗憾,因为这出戏更绝:10多分钟,男主角一个人,没有一句念唱,只是静静地吊在悬挂于舞台顶端长二十米左右的两行白布上,连续不断吊七十二个动作……
好在网上有完整的视频,你可以搜来看。
男吊最不容易跳,鲁迅深有感触,在杂文《女吊》中,他就用了很大篇幅写男吊。“他用布吊着各处:腰,胁,胯下,肘弯,腿弯,后项窝……一共七七四十九处。”
黄芳说,“七十二吊”,其实是用七十二个动作,还原他生前的生活片段。这和单纯的杂技不同,更需要演技,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演杂技都有保险钢丝,而男吊没有,这极考验演员的腿腰基本功。
最惊险的一吊,当属最后一个动作。他爬到绳子顶端,忽然,像蹦极一样,“哗”地飞下来,绳子刚好吊在后脖子上。
当年鲁迅看完,拍拍胸口,心有余悸,“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也许会招出真的‘男吊’来。”
目连戏讲了一个超长的故事:目连救母。里面串联了100多折小戏,有八卦,有是非,有家长里短,插科打诨。